欢迎光临温州护国寺,今天是:
本寺动态
佛教新闻
 
当前位置:首页佛教新闻
禅门内外满诗情——明末清初瓯海地区诗僧概述

禅门内外满诗情

——明末清初瓯海地区诗僧概述


在中国诗歌史上,僧人写诗是一道靓丽的风景。从东晋开始,僧人与诗歌结缘,此后诗僧和僧诗便越来越多,到了唐代,僧人写诗到了一个高峰。有人对《全唐诗》进行统计,其中诗僧就有115位。从数量上说,《全唐诗》前6位排名是:白居易、杜甫、李白、元稹、齐己(815首)、贯休(718首)。其中第五第六名都是僧人(见王秀林《晚唐五代侍僧群体研究》)。宋元时期,僧人写诗继承了唐代的传统,也出现了很多著名的僧人和作品。明清僧诗也一度出现了繁荣的局面。雍正以后,随着佛教的衰落,僧诗逐渐走向式微。

诗僧的群体出现,当然是因为佛教的发展,特别是与禅宗的兴盛有关。禅宗与中国固有文化密不可分,其中诗歌就是最好的表现。僧人中擅长写诗的,主要是禅宗和天台宗。禅宗里主要是临济宗和曹洞宗。诗僧的地域分布以南方居多,南方江浙尤多,特别在清初。宋初的“九僧”就有三位是浙江籍。清初的“两浙诗僧”更多。温州的诗僧这一时期也是最繁荣的时期。瓯海地区在原温州府城的南近郊,明清时期名刹众多,诗僧以及流传下来的诗作不少,这一特殊的现象还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的重视。

圣寿禅寺,又名仙岩寺,始建于唐贞观年间,坐落在大罗山西侧的仙岩风景区,是临济宗的道场,历代名僧辈出。

佛第,俗名项世臣,字非乔,遂昌诸生,中丞项应祥之孙,康熙时出家仙岩寺,号心空,是仙岩寺天目超智和尚的记室。佛第有诗《梅花咏》一卷,《两浙輏轩录》卷三九录载,温州市图书馆藏康熙三十九年刻本一册,孙宇男《明清之际诗僧研究》例举。《梅花咏》七律三十首,分别以平水韵三十平声韵列次。后又有续咏七律三十首,三咏五律三十首,四咏五绝七绝各二十首。同题反复吟咏,实为少见。集咏梅于一处,亦为特色。何年丰《清初两浙诗僧研究》评佛第诗“清俊有味”“清新俊逸”。如《梅花咏》:半窗疏影半窗月,一树浓花一树云”,“闲情半落霜天路,疏影遥牵雪夜舟”,“竹外疏花樵径小,桥头半树酒旗高”。

超智16261688?),俗姓李,字天目,江苏青浦人。清顺治十五年(1654),应瑞安县令谭希闵及王锡琯的邀请,主持仙岩寺法席。康熙年间,超智修葺慧光塔、建造方丈楼和甘露亭、重修陈文节公祠等,对仙岩寺的建设做出过重要的贡献。超智是临济宗幻有的正传第三代。超智的诗保留在康熙《仙岩寺志》里,多偈语式绝句,充满禅意。如《警时十则》有“四四一十六,种豆不生谷。莫向外边寻,白云飞满谷,”亦诗亦偈,有因必有果,凡事心中求。再如《江心访旧》:“因有三秋约,因消半日闲。高歌风月下,极目水云间。双岫离犹合,中流去复还。坐来心境寂,清磬度禅关。”流畅清远,诗趣盎然。

释德立,明末清初温州著名诗僧,乐清歧头人。父亲朱子瞻,明诸生,明亡后弃举子业,礼佛以终。德立少年入佛门,受法于吴兴藻鉴照和尚,后又到江苏虞山任普仁院住持,修净土宗。晚年归故里居雁荡山,也曾留迹仙岩寺。有《藕华园诗》二卷,黄群收入《敬乡楼丛书》第一辑。德立的诗,少佛子气而多人间情怀,充满对贫弱者的深切同情。这与德立从小经历战乱有关。例如卷首之作《吴中曲》:“机中妇,常苦寒;田家妇,常苦饥。愿死化为河中泥,泥粪田肥稻穗齐;又愿化作陌上桑,喂蚕作茧茧成衣。”德立的诗内容丰富,不局限于佛门的狭窄题材。诗歌风格高古旷远,有较高的成就。集中歌行体长诗较多,这也反映出德立喷涌的诗才和深厚的气质。

密印寺,现名头陀寺,坐落在吹台山南麓的南白象。密印寺始建于后汉乾佑(948—950)年间,至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。相传唐代高僧玄觉曾栖迟于此,因此密印寺被认为是禅宗永嘉大师的祖庭。清初著名诗僧行帜、超教、晓柔、明练等,都曾在此修法。

行帜(1593—1667),即明末温州著名抗清志士林增志。林增志,字任先,号念庵,瑞安人,青年时寓居密印寺读书,十三岁即能诗文。万历四十三年(1615)举人,崇祯元年(1628)进士。崇祯六年,官升翰林院编修。明亡后,不从李自成逼官而受刑,随后得以南归故乡。隆武元年(1645),林增志应唐王之邀入闽,任礼部右侍郎,次年升任礼部尚书。由于为马士英所不容,又由于清兵南下,复明大势已去,林增志便从吕峰逾尊大师出家为僧,更名行帜,号法幢,顺治五年(1648)重返密印寺。行帜和超智一样,是临济宗幻有的正传第三代。林增志的著作很多,大多散佚,唯《法幢禅师语录》、《任先自订年谱》以及和李维樾合编的《卓公忠贞录》尚存。林增志的诗,《东瓯诗存》卷二十九录诗六首,《雪窦寺志》卷九载《御书亭》《锦镜池》两首,共存诗八首。前者大概都是出家前的作品,清冷空灵,有较强的忧患意识。

超教,字眉光,号闲庵,永嘉人。密印寺僧人,师从临济宗法幢行帜和尚,是临济宗幻有的正传第四代。超教与徐凝、周天镜、王复礼等方外诗友酬唱,著有《锄余集》、《小若岩集》。《东瓯诗存》卷四十五存诗十九首。超教的诗“旷然清幽”(何年丰评语,见《清初两浙诗僧研究》),耐人寻味。例如《坐雨次周非台居士韵》:晨昏不厌对芙蓉,云里微微露一重。焙笋每嫌吹湿炭,采樵几度卜晴钟。泉飞树杪初开径,烟落岩头出画松。对客论心忘寂寞,米家数笔雨山容。此诗写春雨绵绵的情景,到处都是湿漉漉的。焙笋炭都是湿的,积薪快殆尽,马上要上山采樵,可要盼望哪一天放晴。即便如此,与客人聊天,忘记了寂寞,眼前山中的雨景也不错。这时多么开朗平静的心态!

护国寺,在温州西郊的西山,始建于唐代。历代高僧辈出,清初的佛鉴,是著名的诗僧。

佛鉴,字博济,康熙时护国寺僧人。事迹未详。《东瓯诗存》卷四十五存诗一题二首,康熙释元奇《江心志》卷五存诗一首,所见凡三首。曹太守为民做好事,济川桥建成志喜,佛鉴为这件事叫好,写了两首七律《济川桥成志喜曹太守》。第二首:不向星河驾彩桥,偏于水国束龙腰。浪花日暖扶清影,人迹风寒衬碧绡。拜浪江豚远遁迹,翔空云鹤近相招。巍巍德望流千古,水阔山高万里遥。这首诗想象丰富,意象绚丽。境界高远,诗意祥和。语言流畅,没有斧痕,虽有重字,但也不失于精致。

普明寺,坐落在瞿溪后屿罗汉山东麓,俗称后屿堂。普明寺始建于晋代,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年历史。普明寺从明末到清初,高僧迭出,殿宇得以修建,是鼎盛时期。万历年间,幻由禅师在寺院谈经说法,天台宗大兴。入清以后,普明寺成为天台宗在温州的重要弘法道场。幻由与诗人何白有交往,这可能是普明寺最早的诗歌的种子。墨夫、无言、西来,是清朝前期著名的“后屿三侍僧”。

墨夫,大约生活在1655年至1730年之间,本名季宗翰,字不凝,又字墨夫,生于府城北门外,清初迁居瞿溪。十二岁投普明寺剃度出家,十五岁在普明寺师从一和尚学天台教法。墨夫精研天台宗经典《法华经》《楞严经》,经常登台讲法。墨夫也是一个诗僧,圆寂后,他的嗣法弟子无言,将其生前的七十多首诗和十多篇短文,编为《闍山集》。取名“闍山集”,大概是说佛弟子一心向佛。《法华经》卷首:“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”。墨夫的诗,形式上,七律五律占了半数以上。内容上,取材范围较广。其中,怀人,感怀,酬唱,游历等方面的诗较多。部分诗写戍边战士,这一点对一个佛门僧人来说,难能可贵。直接写宗教活动的,仅一首。墨夫的诗兼有清新和绚丽的特点,很少有俗气。兹举好句如次。“夜雨梨花落,春风蝶梦沉”(《思杨三木》)。“半窗台岭月,一望浙江潮”(《访天台霞标法师别后寄怀》)。“无从相问讯,洒泪向西风”(《除夕梦故友林斐如》)。“扬帆吴水阔,极目越山低”(《渡云江》)。“情深莫恋陶公菊,岁晚须怜范叔绨”(《重阳前一日送梵笔上人之楚》)。“风回阳谷萝衣暖,月照幽阶花影重”(《卜隐》)。“清淡释部空空偈,静听溪声细细流”(《阻雨宿邹仁兄书舍》)。“最爱枝头双翠羽,黄昏留客语殷殷”(《访明则法师不值》)。

无言(16921774),俗姓陈,字素庵,号西院。永嘉十一都梧埏(今瓯海梧田)人。少年聪慧有奇想,十一岁自请入吹台山伴云寺(今慈湖南村)剃度,自此刻苦研修,钻研佛理。二十岁受戒,二十二岁随后屿墨夫和尚研习天台教观。墨夫圆寂后,无言继为普明寺住持,兴寺院,弘佛法。雍正八年庚戌(1730),无言受四众之请,在后屿堂讲《法华经》。乾隆十八年癸酉(1753),无言在普明寺重开讲席,大阐宗风,集讲四教集注、金刚释文十种等等。禅师“学通儒释,讲贯人天,敬以持己,宽以待人”,“从禅喜之余发为诗歌,不计工拙,直抒性灵”(清张惠《后屿素庵和尚生塔铭》)。有诗集《雨花堂诗》二百多首。无言的诗最能体现大多数僧诗的特点,内容以奉佛参禅、山居生活、交游酬唱等为主。风格清俊旷远,绚丽而富有变化,是僧诗里成就较高的一种。例如《秋日山居杂兴》四首其一其二:

高卧烟霞絕所思,住山活计有谁知。腹饥且置三条篾,身懒惟消一局棋。风撼松涛翻夜壑,雨敲荷叶响秋池。年来送尽东流水,争不繁霜欺鬓丝。

一念无生念念停,无心不必论风铃。色非真处空非妄,耳可观时眼可听。碧海一轮秋月皎,西风数点晚山青。有人问我其中处,指点葱茏柏在庭。

无言能将自己独特的清冷的心境和一般人很难理解的禅意,通过合适而丰富的景物轻松地传达出来,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无穷的回味。这样的诗集中很多见。

西来(1739—?),庆全寺方丈。庆全寺,在漈溪之上,位于今郭溪塘下坑(梅园),建于元大德二年戊戌(1298年)。西来曾重兴后屿普明寺,并于嘉庆二年(1797年)受普明寺之邀“开戒继住”。西来喜游,足迹遍江浙;善诗画,有《漈溪贻芳集》。西来大师与当时温州许多名士有交往,如孙希旦与陈舜咨。《漈溪贻芳集》原为十卷,今仅遗八九十三卷残本,卷八为诗。西来的游历诗作,写得空灵清警,为当时的士人所推崇。其中《游白石玉甑峰》、《瑞邑太平山天庆观》、《嘉庆戊午仲秋重到天台山国清寺》等,都是集中佳作。清人赵翼然的诗《阅贻芳集率成赠西来大师》,可以窥见在同时代人的眼中,西来是怎样的一位佛门中的诗人:

缄持一册倚吟筇,游遍名山兴转浓。自是寰区真墨客,居然觉海老诗宗。笋蔬无复留残习,猿鸟犹疑畏笔锋。好句读从花下夜,漫惊天雨洒长松。


宗相和海愿。宗相,字卓仁,永嘉人,俗姓张,住梅屿漈溪庆全寺,是西来大师的祖师。乾隆甲戌(1754),莲舟和尚重修永嘉大若岩寺,寺院落成,宗相受邀赴寺谈经。著有《耕馀集》,今已佚。《东瓯诗存》卷四十五,录宗相诗九首。《颂庄郡尊诣日新寺粥济饥民》,写知府亲临救灾现场,以僧人的眼光写人间温暖,充满温馨和慈爱。

海愿字了幻永嘉人,俗姓方,住梅屿漈上庵。海愿比宗相早,大约生活在明末清初。在佛教传承和诗学传统上,海愿是漈上庵的重要诗僧,也可能是宗相、西来的祖师爷。这种诗学渊源可惜无从确考。《东瓯诗存》卷四十五存诗十五首。

【作者简介】潘樵林,本名林光荣,乡间野老,温州瓯海潘桥人。

 
 
【注意】护国寺 版权所有,未经书面授权禁止模仿风格或建立镜像网站
【声明】本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,内容仅供浏览,不得用于商业用途,用于商业出版的内容
所引发的版权、署名权的异议及纠纷,不承担任何责任。其他媒体转载须事先与原作者和本网站联系。
Copyright @ 2005-2012 All Right Reserved